【主辦單位】
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執行委員會(事務局設於 株式会社アートローグ內)
總策劃人: 鈴木大輔(株式会社アートローグ 代表取締役CEO)
【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 執行委員會】
主辦: 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 執行委員會(事務局設於 株式会社アートローグ內)
會長: 山極壽一(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 所長)
副會長: 鳥井信吾(Suntory Holdings 株式会社 代表取締役副會長)
理事長: 鈴木大輔(株式会社アートローグ 代表取締役CEO)
常任理事:
・小川理子(Panasonic Holdings 株式会社 執行役員)
・辰野光彦(辰野株式会社 代表取締役社長)
・田中邦裕(さくらインターネット株式会社 代表取締役社長)
・堂目卓生(大阪大學 教授/總長補佐)
・中井貫二(千房株式会社 代表取締役社長)
理事:
・廣瀨茂夫(關西經濟同友會 事務局長)
・ウスビ・サコ(前京都精華大學 校長)
顧問: 宮部義幸(關西經濟同友會 代表幹事)
【夥伴城市】松原市
【協贊單位】(截至2025年4月13日)
LINE Yahoo 株式会社/東京建物 株式会社/さくらインターネット 株式会社/ROHTO 醫藥 株式会社/辰野 株式会社/IRIS 資料研究所 株式会社/池田泉州銀行 株式会社/中本鐵工所 有限公司/愛知金屬 株式会社/大伸社 Delight 株式会社/KAGOYA JAPAN 株式会社/甲南資產 株式会社/YAMATO 運輸 株式会社/大阪石材工業 株式会社
【海外後援與合作機構】(截至2025年4月13日)
【日本國內後援與協力單位】(截至2025年4月13日)
外務省/關西領事團/關西廣域聯合/一般社團法人 關西經濟同友會/公益社團法人 關西經濟聯合會/大阪商工會議所/公益財團法人 大阪觀光局/大阪市此花區役所/西成區役所/港區役所/公益社團法人 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公益財團法人 關西・大阪21世紀協會/「與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共創地區未來社會」首長聯盟/近畿經濟產業局/一般社團法人 大阪外食產業協會/JR 西日本集團/Canon 株式会社/勝尾寺/大阪大學先導性跨學科研究機構「以新防災為核心的生命社會未來研究部門(New-POD)」/生命會議(いのち会議)/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新澤釀造店 株式会社
【媒體夥伴】
Art Sticker/IMA ONLINE/NPO Aoyama Design Forum/ONBEAT/GIZMODO/clam/SAVVY/Sasutomo/SEOUL ART GUIDE/Time Out Tokyo/designboom/Peatix Japan 株式会社/Pen/MYSTORY
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2025年10月13日(星期一)
※請注意,本藝術祭的門票無法用於入場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
2025年將迎來第4屆舉辦的《Study: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作為串聯大阪・關西萬博與整個大阪地區的國際藝術祭,透過來自國內外的藝術計畫,致力於成為一場「探索藝術×人×社會關係」的藝術節。
本屆藝術祭以「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為主題,聚焦文化藝術、經濟活化與社會課題的可視化。整體展覽依據會場不同,構成六個章節,分別展開多元的藝術展示與實踐。
【《Study: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購票網站】 https://osaka-kansai.art/pages/ticket
藝術被認為同時具有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與體恤人與社會的「想像力」。此外,藝術對城市所帶來的影響力,無論在國內外都有無數實例可證。「Study」藝術祭期望將這股藝術的力量,作為不僅關西地區、亦是日本整體成長戰略的核心之一,進而促進更美好的未來社會建構。主辦單位堅信,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與本藝術祭的同步舉辦,將成為推動地球文明邁入新階段的契機。
自2022年起,我們以「Study(研究・實驗)」的形式舉辦了三屆小型前導藝術節,這次第4屆正式舉辦之藝術祭,並非單次性活動,而是期望成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作為成長戰略持續發展、傳承之文化藝術活動。
今年並非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未來,我們將致力於讓大阪・關西的城市中日常充滿藝術與創意,並孕育出更多相關的工作機會,讓藝術家、創作者與文化工作者得以定居與發展,建構出「國際藝術都市・大阪」,並進一步建立「關西藝術區(Kansai Art Region)」。如同1970年大阪萬博的岡本太郎作品〈太陽之塔〉成為時代象徵,我們也希望透過「Study: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 2025」向世界發信下個世代的藝術價值。
※各會場主題、展覽內容與藝術家介紹請見此處:http://bit.ly/3RdaXOL
會場: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大阪・關西萬博)未來社會 Showcase 計畫《藝術萬博》公共藝術專區「Study: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 / EXPO PUBLIC ART」
為了讓萬博的影響力能夠最大限度延伸至大阪與關西的未來發展,「Study: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 2025」將於萬博會場內多處設置藝術家創作之公共藝術作品,展開《Study: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祭/EXPO PUBLIC ART》計畫。 該展覽旨在為到訪萬博的觀眾帶來文化的色彩與滋養,並響應萬博主題「設計閃耀生命的未來社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進駐會場各個角落。透過藝術的方式,創造出來場者之間跨越國界的對話與交流。
會場:大阪文化館・天保山(原三得利美術館),建築師:安藤忠雄
大阪文化館・天保山由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於1994年落成,原為三得利美術館。此建築坐落於大阪灣畔,藍天映照之下的建築外觀極具象徵性,長年來作為文化與藝術發信基地,被廣泛運用於多種活動中,吸引國內外觀眾。 本次藝術祭於此會場將與德國的研究機構合作,展出以「人類究竟是什麼?」為核心命題的展覽《Reshaped Reality》,透過藝術重新審視人類、身體、感知、生命與科技的關係。
《Reshaped Reality》展是一場聚焦於「超寫實人體雕塑」的展覽。本展覽於世界各國皆獲高度評價與大量觀展人潮,此次為首次在日本舉辦。自1960年代以來,許多雕塑家開始探索以人體的真實外觀為基礎的「寫實主義形式」。這類創作透過視覺上的錯覺,引導觀者重新思考「我們所認知的人類是什麼」。
此外,像是帕特里夏・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具突變形態的雕塑作品,或伊凡・佩尼(Evan Penny)扭曲的人體表現,也促使我們在以「設計閃耀生命的未來社會」為主題的萬博年中,重新反問——人類是什麼?更進一步說,所謂的「生物/生命」又是什麼?
本展策展人為馬克西米利安・雷切(Maximilian Letze)與雷娜・保爾曼(Rena Paulmann)。展覽預計展出包括毛里齊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隆・穆埃克(Ron Mueck)等在內,共27組知名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共計39件。
會場: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位於萬博記念公園內)
本展區選址於1970年大阪萬博會場「萬博記念公園」內之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其建築由世界知名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是一座融合了自然與智慧的空間。展覽主題為「聲音的建築」,透過聲音裝置藝術、聲響表演與聆聽空間的創作,呈現人與自然、環境與建築之間的關聯與對話。
曾策劃「擴張的音樂」與「共處的音樂」等主題,並在前屆藝術祭吸引累計5,000人到場的策展人佐久間洋司,提出一個觀點:「能夠引發社會行動變化的『敘事』,正是藝術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本展覽將於梅北(UMEKITA)區域展開,聚焦從大阪出發,面向更美好未來、喚起年輕世代行動轉變的「思辨藝術(Speculative Art)」。展覽中,佐久間將與網路文化的實踐者們共同挖掘敘事的力量,呈現一系列全新作品。
策展人:佐久間洋司
參展藝術家:sekai、中瀨ミル、梨、煮ル果実、原口沙輔、フロクロ、x0o0x_
會場:西成地區
曾經是高度經濟成長期,為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聚集的工人所居住的釜ヶ崎(西成地區),近年來正面臨著多樣的社會現象,例如人口高齡化、外國居民增加,以及因房地產投資導致的地價上升等。
本藝術祭自2022年創立以來,便持續關注西成地區的藝術實踐。今年,我們將再次與「聲音、語言與心的房間(Cocoroom)」與「釜ヶ崎藝術大學」合作,並延續與以「kioku手藝館・衣櫃(たんす)」為據點所展開的時尚品牌「NISHINARI YOSHIO」的連動。
此外,我們也將新增會場「山王口琴長屋」,這是一棟約百年歷史、經歷多次增建與改建,仍保留昭和時代風貌,目前正在進行再生修復中的建築空間。於此場域中,由策展單位「Production Zomia」策劃的企劃《喫茶あたりや》將正式開展,期望創造出全新的交流與創造場域。
【參展藝術家】釜ヶ崎藝術大學、森村泰昌(藝術家)+坂下範征(前日雇工、釜ヶ崎藝術大學學生)、谷川俊太郎(詩人)、NISHINARI YOSHIO(西尾美也+kioku手藝館「たんす」)、Saul Chan Htoo Sang(索爾・昌・圖・桑)、Aung Myat Htay(昂・敏・泰)、からくり博士、Kim Gemini(金・傑米尼)、吳其育(Wu Chi-Yu)、Tuan Mami(圖安・馬米)、Linh San(林・桑)
在山王口琴長屋中,將新開設一家兼具咖啡館與畫廊功能的空間。有時會有來自亞洲的旅人造訪,與這座街區的居民一同喝茶、聊天。
這裡是一處能夠凝視那些我們正在逐漸失去的事物,並沉浸於對尚未到來的未來進行妄想與夢想的所在。
策展人:Production Zomia(プロダクション・ゾミア)
會場:船場區域
在船場區域,將舉辦由策展人岸本光大策劃的展覽《Re: Human ─ 新人類的條件》。
展覽《Re: Human ─ 新人類的條件》旨在探問:「從今以後的人類將會是什麼樣貌?哪些會改變?哪些不變?我們的未來該成為什麼樣子?」面對科技的急速演進、全球化帶來的利弊,以及不斷動搖的價值觀,藝術將引導我們重新凝視生命與社會,尋找嶄新的「人性」可能性。
在「夢想未來的過去」與「回望過去的未來」之間——我們將在兩次大阪萬博之間所展開的時間之海上啟航,透過跨世代藝術家們的影像、攝影、雕塑、繪畫、裝置藝術與實踐,展開一場靜謐卻銳利的航行,思索關於「人類本質」的提問。
策展人: 岸本光大
參展藝術家: 石原友明、金氏徹平、金サジ、川田知志、釜ヶ崎藝術大學、シュウゾウ・アヅチ・ガリバー、畑祥雄 + 江夏正晃 + 江夏由洋、𠮷田桃子
會場:黑川紀章設計的大阪國際會議場(Grand Cube Osaka)
本會場將舉辦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Study × PLAS:Asia Art Fair》,此博覽會由2016年於韓國創立的當代藝術博覽會「Plastic Art Seoul(簡稱 PLAS)」與日本的株式会社アートローグ共同主辦,為紀念日本與韓國邦交正常化60週年所策劃。
《Study × PLAS:Asia Art Fair》不僅為紀念日韓邦交正常化60週年而設,同時也以構築未來導向的日韓及亞洲地區文化藝術關係為目標,作為配合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而推出的綜合型藝術與創意博覽會。將以由建築家黑川紀章所設計的大阪府立國際會議場為舞台,展示、體驗並販售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
本藝術博覽會獲得韓國政府補助支持。
※韓國演員暨藝術家河智苑(Ha Ji-won)亦將參與特別展,展出其藝術創作。
博覽會總監: Jun-Won Shin(ジュンウォン・シン)
舉辦期間
預展:2025年7月20日(星期日)※僅限VIP、受邀嘉賓及媒體相關人士參加
一般公開:2025年7月21日(星期一)~23日(星期三)
會場 :大阪府立國際會議場(Grand Cube Osaka)※目前正招募參展單位,對象包括藝廊、藝術家、策展人、藝術收藏家,以及進行有助於藝術領域發展之合作計畫與實踐活動的團體等。
詳細資訊請參閱以下網址:
👉 https://osaka-kansai.art/pages/artfair
此外,在本次展覽於多樓層展開的會場內,也將延續前屆內容,舉辦面向創意經濟領域新創企業的商業競賽《StARTs UPs》,以及論壇活動「Study Meeting」。
關於《StARTs UPs》的詳細資訊,請參閱官方網站:https://osaka-kansai.art/pages/starts-ups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創立於1974年,作為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及其相關領域的大學共同利用研究機構,並於1977年在大阪・千里的1970年大阪萬博舊址開館。設於萬博紀念公園內的本次會場,將與民博創設50週年紀念特別展《民具之眼博覽會──發現・凝視・智慧的泉源》聯動,成為連接1970年大阪萬博、2025年本藝術祭與大阪・關西萬博這三者之間,跨越時代的象徵性場所。
在本會場中,將迎來藝術家「のん」的參展,展出以津輕地區傳統工藝品「津輕木芥子(津軽こけし)」為造型靈感的作品《繫在背上的蝴蝶結(木芥子燈籠)》。該作品以「のん」親自繪製的設計圖為基礎,由工藝職人進行手工彩繪,「のん」則為作品繫上象徵性的蝴蝶結裝飾。
本展將介紹包括影像投影(Video Mapping)、光藝術(Light Art)等最尖端的沉浸式藝術形式。策展與創作由來自義大利佛羅倫斯、曾獲多項國際藝術祭殊榮的「THE FAKE FACTORY」創辦人、藝術家 Stefano FAKE 擔綱。
展覽將依循歐洲當今最具代表性的數位藝術創作者群體,運用聲音與影像的綜合手法,引導觀眾進入作品本身,成為體驗的一部分。
透過「實體×數位」的融合技術(Phygital Technology),以光為媒介,連接現實世界與虛擬影像,為觀者帶來一種美學上極為精緻、感官深度沉浸的全新體驗。
策展人: Stefano FAKE(THE FAKE FACTORY 創辦人)
アウン・ミャッテー(Aung Myat Htay)、アレン・ジョーンズ(Allen Jones)、石原友明、瓦爾特・卡佐特(Walter Cazzotto)、吳其育/ウー・チーユー(Wu Chi-Yu)、伊凡・佩尼(Evan Penny)、奧中章人、KAZU HIRO(金弘道)、金氏徹平、釜ヶ崎藝術大學、からくり博士、川田知志、金・傑米尼(Kim Gemini)、卡羅・弗伊爾曼(Carole Feuerman)、金サジ(Kim Sajie)、COOK、Glaser / Kunz、山姆・金克斯(Sam Jinks)、SANTISSIMI、SceNE計畫(地球研)、傑米・薩爾蒙(Jamie Salmon)、雅克・瓦爾杜因(Jacques Verduin)、賈爾科・巴謝斯基(Zarko Basheski)、阿辻周三(Shuzo Azuchi Gulliver)、喬治・席格(George Segal)、John De Andrea、新種のImmigrationsB、sekai、索爾・昌・圖・桑(Saul Chan Htoo Sang)、田﨑飛鳥(Heralbony)、谷川俊太郎、丹尼爾・法爾曼(Daniel Firman)、圖安・馬米(Tuan Mami)、杜恩・漢森(Duane Hanson)、Tony Matelli、DONECY、冨長敦也、Tom Kubler、中島 麦、中瀬ミル、梨、NISHINARI YOSHIO、煮ル果実、のん、BAKIBAKI、橋口倫太郎、帕特里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原口沙輔、檜皮一彦、法比歐・維亞雷(Fabio Viale)、布萊恩・布斯・克雷格(Brian Booth Craig)、フロクロ、貝琳德・德・布魯克雷爾(Berlinde De Bruyckere)、馬克・塞讓(Marc Sijan)、莫里齊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瑪蒂爾達・泰雅・海內(Matilda Thea Heine)、ミヤケマイ、Mel Ramos、森万里子、森村泰昌+坂下範征、𠮷田桃子、林・桑(Linh San)、羅伯特・格雷厄姆(Robert Graham)、隆・穆埃克(Ron Mueck)、x0o0x_
※各會場的策展理念、展覽詳情及藝術家簡介,請參見以下連結:http://bit.ly/3RdaXO